三大球运动会观众稀少,群众基础薄弱难以支撑发展顶端
12月2日讯 对于三大球运动会上空荡荡的看台,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专栏文章进行了点评。葛爱平认为,群众基础才是一项运动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日前结束,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足、篮、排三大球集中比赛。这项赛事与1972年举办的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有些相似。当时的五项球类运动会重新激发了中国体育的发展。那场比赛在许多基层场地举行,当时并没有多少符合标准的正式比赛,而北京工体则成为了一种神圣存在。
观众对这些赛事反应热烈,每场几乎都座无虚席,人们对于体育竞技充满了激情。当然,举办五项球类运动会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将多年荒废的中国体育再次整合起来。两年后,中国代表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不俗成绩。
回顾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以专业队训练为主,教练通过严格选拔,从基层学校寻找优秀苗子。然而,那时候学生放学后的时间较宽松,他们通常去街头踢足球或打篮球,因此教练很容易找到可塑之材。而参与专业队伍竞争更是备受欢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赛事,总能座无虚席。我小时候曾经喜欢下象棋,在上海人民广场附近观看胡荣华与王嘉良的一场对决,看台也是挤得水泄不通。
据我所知,以前原上海足球队员都是在弄堂里踢野球队被教练发现,然后逐级晋升至市少体校、市青年队直至加入到上海队。但如今,即使教练每天蹲守小区,也难以看到几个孩子在踢足球。
回到刚刚结束的三大球运动会,我想主办者初衷类似,希望能够填补某种缺失。然而,没有雄厚的大众基础,很难支撑起顶端的人才和成果。在观看这次三大球赛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双方激战正酣,更是四周看台上的冷清,这可是国内18岁以下最佳足球团队之间的重要交锋,却鲜见观众入座。我相信即便是参赛选手家长也未必全程到现场支持。这一现象在其他国家极为罕见,与日本每年的高中生全国锦标赛相比尤显不足。
因此,这一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不过,仅靠增加更多比赛无法改变这一现状。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呢?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目前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们尚未看到解决方案。因此,要阻止职业项目(乒羽网除外)日益滑坡,还需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