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足协调整准入规程 降低强制性标准以促进足球发展
12月25日讯,随着韦世豪等球员对中国足协发布的第二批清债名单中部分俱乐部所谓清债成功提出公开质疑,2025赛季中国足协职业俱乐部准入审核的可信度引发了广泛关注。《体坛周报》记者严益唯在其文章中指出,中国足协会面临将准入规程视为摆设的问题。
根据目前执行的2018版《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我们发现许多关键程序并未按规定进行。例如,《规程》中要求每年的3月15日前启动下一年度的申请,并于10月30日前完成审核。然而,自2017年底《规程》颁布以来,中国足协往往是在赛季前匆忙宣布准入名单,而俱乐部递交材料通常也是在上一赛季即将结束时才开始。按照规定,今年应于3月15日之前通知各俱乐部提交2025赛季的申请,但实际上,直到今年10月10日方才通知相关事宜,而12月20日才公示第二批清债名单。据媒体预计,最终的准入名单可能要到明年1上旬才能公布。
此外,《规程》还明确要求,各个俱乐部需在每年4月10日前向地方及中国足协提交申请;6月份地方足协则需对这些材料进行初审,通过后再出具同意函。这一过程应该确保不符合标准的信息无法进入正式审批流程。如果严格遵循这一机制,即使有违规情况存在,也会留给中国足协充分时间来进行核查和处理。因此,如果能够如实实施,相信最终公示出的合格球队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当然,为了给予各个俱充裕时间解决欠薪问题而推迟公告是可以理解,但这对于那些合乎规范的队伍而言显然是不公平。中国足协理应考虑到守法团队利益,即便需要延期,也必须提前与所有相关单位沟通达成一致。同时,应当公开说明延后的原因以及新的安排,以避免再次出现拖延现象。
如果继续放任这种随意性,不仅难以维护联赛稳定,还会助长欠薪行为,对整个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对于一些欠薪较轻微但仍处于困境中的球队,可以通过合理讨论,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降低某些强制性标准,从而赋予它们暂时性的资格,同时依据相应级别施加处罚,如警告或罚款。这样一来,有利于减少大范围拒绝参选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更能保障整体程序正义。在未来,再逐步恢复高标准、严谨化管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要想让每年的职业 clubes 准入审核真正发挥作用,就务必坚持严格依照《规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作为形式主义,这样才能消除众多潜在争议,让赛事更加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