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及译文读解,<大学》原文及解释
《大学》译文和解析是什么?
《大学》的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全;思虑周全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家庭;要管理好家庭,先要修养自身;要修养自身,先要端正心思;要端正心思,先要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必须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与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庶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家庭、家族、国家、天下的治理将不可能。
《大学》的解析:
《大学》强调个人修养、良好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总结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的思想与儒家有深刻的联系,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积极奋斗的目标,内涵着儒家的道德观。
三纲八目虽有阶级性,但“明德”、“至善”是封建主义的政治与伦理要求;而“格物”、“致知”等则在修养问题上与三纲领的政治理念相结合。
《大学》承袭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统治者往往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这实际上是剥削者的立场,他们的“爱民”、“不暴戾”只是在维护经济基础的幌子。
《大学》的影响:
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大学》直接启发了汉儒的思想。特别是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使其发挥了极大作用,几乎每一位读书人都受到了《大学》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注重社会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主张积极人世,关心人民疾苦,维护社会安定,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